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陆屋阳光网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
x
夏天天气炎热,蚊虫活动频繁,孩子被蚊虫叮咬是常见的事儿。由于宝宝年纪小,皮肤娇嫩,经常被蚊子咬出一个个红疙瘩。 不过,现在有一种比蚊子更狠的虫子来了,那就是“蜱虫”,如果宝宝被咬了,家长们千万不能轻易拍死它!
男孩外出后身上多了颗“黑痣” 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楠楠到郊外游玩,当天晚饭后洗澡,楠楠跟奶奶说后背处长了一个圆圆的小包,奶奶一看说长了一个黑痣。楠楠洗完澡,跑进房间跟妈妈说:“看,我这里长了一个黑痣。” 妈妈看了一下好像是黑痣,不对,“黑痣”的周围红红的,好像发炎,定睛一看,鸡皮疙瘩都起来了,惊叫着说:“这‘黑痣’活的!会动!快,快来看……” 妈妈赶紧叫来爸爸和奶奶,一家人围着看,差点吓晕过去,“黑痣”竟然长着小细腿,正在一上一下地动! 奶奶伸手想将”黑痣“摘除,但这个会动的“黑痣”似乎已经长进肉里,怎么也弄不开。 胆小的妈妈害怕粗暴地剥离会伤害孩子,说:“我们还是别弄了,赶紧带儿子去医院!”
无名“黑痣”竟是夺命蜱虫 到了医院,医生说幸亏没擅自拔开虫子,不然后果不堪设想。 原来,这颗活“黑痣”竟然是蜱虫,虫子的头部和两只脚已经深深埋入皮肤,孩子腋窝的部分皮肤已经出现感染红肿,如果不是及时发现,蜱虫会越钻越深。后来医生将蜱虫连同孩子被感染的部分皮肤一同挖掉了。 医生介绍,蜱虫在叮咬时会分泌神经毒,有时使人麻痹或死亡,并会传播森林脑炎、出血热等疾病,造成死亡或形成后遗症。 蜱虫吸血前只有虱子般大小,吸饱后,虫体可胀大100倍。蜱虫的吸血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、水肿,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。
被叮咬的人发病前会有1至2周的潜伏期,之后可能会出现高热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时会因血小板数值下降,全身出血而亡。 蜱虫是恐怖的寄宿者 由于蜱虫吸血时,是将整个头部都埋进皮肉里,所以当发现停留在皮肤表面的蜱时,切勿用手直接拍打或用力撕拉、扯拽,这样会使蜱头部折断,留在伤口处产生继发性损害。 通常蜱虫叮咬时是不痛的,只有少数人会引起明显过敏反应,所以人们被叮咬时往往没有觉察。 蜱虫会寄生在人体任何地方,尤其是皮肤褶皱处,比如头皮、耳后、颈部、腋窝、手腕、腹股沟等等,还有些蜱虫会附着在衣物鞋帽上。
被蜱虫叮咬后怎么办 如果一旦被蜱虫叮咬,使用燃烧的烟头烫、用手指弹等方式,虽然可以将蜱虫从身体中分离,但并不科学,还会刺激蜱分泌更多病毒,会增加森林脑炎的患病可能。 因为蜱虫叮咬时是将口器蛰伏于体内,更加不能强行拔出,否则会将蜱虫的头部残留于体内。 如果不能及时就医,下面教你如何及时拔除蜱虫,避免蜱虫停留时间较长而加大疾病传染的风险。 一、镊子拔出法 1、仔细查看蜱虫的头部。用镊子尽可能近地接近蜱虫的口器,同时保证镊子能够紧紧夹住蜱虫头部。
2. 保持一个方向坚定地向外拉,切勿镊子捏住蜱虫头部时左右摇晃,因为蜱虫收到刺激很有可能继续将头部埋藏得更深。
3. 如果发现拔出后蜱虫头部还有残留,继续用镊子拔出。 4. 用温水和肥皂清洗患处。如果有条件,尽量使用外用酒精、过氧化氢或碘彻底清洁被咬部分。 二、窒息法 可以将香油等植物油倒到蜱虫叮咬部位,让蜱虫的头部松动或死亡,使其窒息后再将其取出。
如何避免被蜱虫叮咬 每年的夏天,是蜱虫病的高发期,家有孩子的爸妈们一定要警惕。 蜱虫有着非常敏感的嗅觉,对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,能在几米之外嗅到人的气味,它们喜欢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人类经过,当有人经过时,会突然跳到人身上,等候时机吸血。 所以家长带宝宝外出时,要尽量避免在蜱虫的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处长时间坐卧。同时给宝宝穿上长袖长裤,不要穿凉鞋,扎紧袖口和裤腿。出门前最好喷上驱蚊液(太小的孩子不推荐喷)。 在回家后,最好检查一遍孩子的身体,尤其是头皮、腰部、腋窝、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,以确保没被蜱虫叮咬。 一旦发现孩子被蜱虫叮咬,要密切观察的身体状况,如出现发热、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,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|